中共连云港市委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
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
(2013年2月27日)
人才资源是永不枯竭的资源,人才支撑是最为可靠的支撑。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,必须把人才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,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,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。根据中央和省人才工作有关部署,结合我市实际,现就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提出如下意见。
一、准确把握建设人才强市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
1、总体要求。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,把“创新驱动、人才立市”作为转型升级主战略,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力军,把企业作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主战场,引导人才向主导产业集聚、向规模企业集聚、向研发平台集聚,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引领作用、在产业集聚中的骨干作用、在重大决策中的参谋咨询作用,不断开创人才辈出、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,为实现我市科学发展、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。
2、主要目标。按照“科学规划、分步实施、重点突破、全面推进”的思路,大力建设人才强市。第一步,到2015年确立人才发展在苏北地区的领先地位,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大市:人才资源总量达70万人,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到1300人,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到5%,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5%,主要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18%,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达到35人年,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5%,人才贡献率达到35%,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%。第二步,到2020年争取人才发展综合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建成“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人才集聚中心”和人才强市:人才资源总量达108万人,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到1900人,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到5.5%,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2.5%,主要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23%,每万劳动力研发人员达到55人年,全市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7%,人才贡献率达到48%,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%。
二、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,不断扩增人才总量
3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。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“双千双百”工程,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。以商引才,借助招商引资活动招引人才;以会引才,借助广州留交会等国内大型人才交流平台引进人才,组团赴海外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广纳人才;以才引才,依托高层次人才及其所在的科研院所等平台载体引才,力求引进一名人才,带来一个团队;柔性引才,鼓励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连自主创业和到企业兼职,通过项目合作、聘用兼职、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招才引智。
4、打造品牌引才工程。组织实施“1234人才行动方案”和“三百引才工程”,突出沿海开发主题,围绕产业发展、科技创新重点,面向全省、全国、全球招才,推动政府、企业、高校院所、驻连部省属单位联动,到“十二五”末,每年引进高级管理人才100名,高端专业人才100名,累计引进复合型领军人才100名。组织开展“双创英才聚港城”、“百名海外博士连云港行”等活动,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。
5、强化载体引才功能。积极推进省级连云港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。加快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“五园五中心”建设,培育和壮大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“三新一高”产业规模。围绕“4+3”产业体系,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。深入推进开发园区人才工作“六有”、规模以上企业人才工作“五有”创建活动,推进园区和企业转型升级。加快建设市科技创业城,打造我市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中心、科技人才创业创新中心、科技成果普及展示中心、科技公共服务中心和科技对外合作交流中心。建设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重点实验室、企业技术中心、产业示范基地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,鼓励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、千人计划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,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。
三、大力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,提升人才整体素质
6、实施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。选拔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,资助其开展课题研究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,优先安排留学进修,切实提高培养对象的业务水平,打造一支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。到2015年,培养50名在科学技术领域贡献突出的市级知名专家,200名贡献较突出的市级学术、技术带头人,1000名具有发展潜力的市级知名专家和市级学术、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才。到2020年,再滚动培养两期。
7、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计划。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、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部署,实施党政干部走出境外和上挂下派两个“千人行动计划”,有计划地组织党政干部参加境外培训,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线挂职锻炼,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管理素质,造就一支为民、务实、清廉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。
8、实施产业人才开发计划。加大创新型产业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,开展产业人才“131”培训行动,为建设东部沿海新兴产业高地提供人才支持,到2015年,全市培训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、中层骨干人才3000名、研发生产一线人才10000名。完善企业博士后工作制度,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,充分发挥各类载体平台聚才作用。到2015年,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产业人才1000人。到2020年,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产业人才2000人。
9、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。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,建设3家包括港口物流、装备制造、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等专业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。依托骨干企业(集团)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,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0个。实施“千名企业首席技师培养计划”,加快培养一批我市社会紧缺、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,带动各类技能人才梯次发展。到2015年,全市高技能人才达6万人,实现倍增目标,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新增3000人。到2020年,高技能人才达到9万人,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再新增3000人。
10、实施农村人才开发计划。组织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育行动、持证农民培育行动、涉农专业农民教育培养行动、农民创业就业发展行动,表彰奖励农村优秀人才,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专家和领军人才。到2015年,培育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2500人,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、农村经纪人等经营服务人才2万人,创业就业人才3万人。到2020年,以上三类农业农村人才分别达到3500人、3.5万人和4万人。
11、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壮大计划。培养一批具备社会管理专业理念、熟悉社会管理发展规律的社会管理人才,提高社会管理现代化水平。整合社会管理服务资源,创新教育培训方法,通过进修、实习、短训、函授、自考等多种形式,加强社会管理、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能力建设,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结构,不断提高社会管理专业化水平。到2015年,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。到2020年,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00人。
12、实施名医名师名家荟萃计划。支持医药卫生科研攻关活动,培养造就一批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杰出医疗卫生骨干人才。依托“港城名师工作室”、“青蓝课程”、“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”等,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团队。扶持和资助一批社会科学、新闻出版、广播影视、文化艺术专家承担的重大课题、重点项目、重要演出、艺术创作、出版专著等任务,鼓励高校和文化单位共同培育高层次文化人才。到2015年,培养医学领军人才10名、医学创新人才40名、医学重点人才50名,评选“市高校教学名师”30名、“港城名师”200名、在职在岗的“江苏省特级教师”保有量达到110人、“江苏人民教育家”培养对象达8人,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200名;到2020年,培养医学领军人才20名、医学创新人才80名、医学重点人才100名,培养教育名师、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预备人才500名,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500名。
四、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,用好用活各类人才
13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。围绕用好用活人才,完善政府宏观管理、市场有效配置、单位自主用人、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,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。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人才工作职责,建立健全人才落实工作机制,逐步建立有港城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。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。加快政府人才相关职能向培育创新创业平台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、创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、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,建成规范有序、公开透明、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。
14、切实发挥人才作用。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、科技创新孵化平台,扶持人才在连创新创业。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可优先申报人才资助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,并在创业场所、融资担保、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扶持。支持领军型人才组建团队,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,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,进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。聘请有关专家担任政府及相关部门顾问,推荐优秀人才担任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参政议政、建言献策。
15、加大人才投入力度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增加人才发展投入有关规定,按不低于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%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。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,大幅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,提高投资效益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,引导企业按不低于销售收入的0.6%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鼓励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金,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,逐步建立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为主、社会参与”的人才投入体系。加强人才投入与产出效益评估,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率。支持在连高校加大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力度,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。
16、强化人才激励保障。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、用人单位为主体、社会组织奖励为补充的人才奖励体系,市委、市政府每两年评选一次“杰出贡献人才奖”、“创新创业人才奖”并对获奖人才予以重奖。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、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、充分体现人才价值、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。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,国有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,可以实行协议报酬制,上不封顶。建立股权激励制度,制定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,试行“虚拟股权”、“期权”等激励办法。引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,可不受身份、学历、职称等限制。重点急需人才实行一人一策。
17、提高人才服务水平。组织开展“人才服务进千企、三送一帮促转型”活动,为企业送政策、送信息、送人才,帮助企业转型发展。严格执行我市人才引进有关政策,抓好政策的兑现落实,确保住房补贴、生活津贴等及时足额发放到位。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,定期联系走访、登门慰问优秀人才。完善市、县(区)“高层次人才帮办服务中心”功能,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咨询、项目申报、创业帮扶等便捷服务。建立“高层次人才服务金卡”制度,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好医疗保健、配偶就业、子女入学等困难。建设人才公寓,优化人才安居环境。
五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
18、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。完善党委统一领导,组织部门牵头抓总,有关部门各司其职、密切配合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。各级成立由党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。强化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,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积极性。加强各级人才工作机构建设,确保人员编制、工作经费、办公场所三个到位。
19、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考核。强化党政“一把手”抓“第一资源”责任,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。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,完善考核体系,细化考核指标,增加考核权重。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。
20、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。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,牢固树立“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”的意识。利用各种新闻媒体,广泛宣传人才工作法规政策,宣传我市引进、培养和使用人才的经验、做法。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,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人才发展,营造“尊重劳动、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创造”的浓厚氛围。